双防客户端APP下载

新闻动态
两次世界大战,中国国际地位截然不同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1:09    点击次数:81

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中国虽然作出了重大贡献,却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,国际地位上备受轻视。战争爆发初期,由段祺瑞领导的北洋政府宣布保持中立。但随着战事发展,协约国方面多次向中国发出参战邀请。令人费解的是,作为邻国的日本却千方百计阻挠中国参战。究其原因,日本担心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在战后和会上收回山东半岛的主权。尽管面临重重阻力,中国最终还是加入了协约国阵营,虽然没有直接派兵作战,但向欧洲战场输送了十余万华工,这些劳工在战场上承担了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,为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时,中国代表团在顾维钧的据理力争下,依然未能改变被歧视的处境。当年4月30日,法国总理克里孟梭、英国首相劳合·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举行秘密会议,日本代表获邀出席,而中国代表却被排除在外。这次会议最终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。这一不公正的决定直接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,中国政府最终拒绝在合约上签字。但遗憾的是,这并未能改变巴黎和会的不公正裁决。

时移世易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。1943年3月,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会晤时明确表示:在解决战后世界问题时,必须让中国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。虽然英国方面有所保留,但最终仍同美国一道,与国民政府签订新约,废除了在华领事裁判权。同年,中、美、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,共商对日作战方略。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,美、英、苏三国一致同意中国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这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。

(参考文献:董继民、董俊霞《一战外交与中国研究》、费正清等《剑桥中华民国史》)

发布于:天津市